说起读书,总让我想起那句 “成功人士在大学期间要读完 500 本书”,不记得这句话具体是从哪张嘴里说出来的,也不去求证原话到底是怎样的,反正就传进了我的耳朵里。初次听到这句话,大概是在刚入大学的时候。励志要成为成功人士的我,当然要把 500 本书作为我的求学目标了,你可能要开始佩服我了,也难怪,连我自己都佩服自己,到最后毕业的时候,除去上课用的教课书,大概连 5 本书都没读完,真是可惜了刚入学时那生猛的斗志。从此,我认为我与成功人士无缘了。
后来我用我十多年来积累的数学知识算了一下,4 年读完 500 本书,平均一年要读 125 本书,一年按照 365 天算(什么暑假、寒假、过年的通通都要读书),如此乐观的估算的情况下,还需要大概 3 天读完一本书的速度,才能完成 4 年 500 本的任务。如此,只怕是一直读《金瓶梅》系列图书,都难以完成这个 4 年计划。推算后终于让我认清了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直到最近读到《万万没想到》这本书,作者万维钢老师提到,那些已经读过很多书的人(举例钱文忠),读书可以很快;对一个阅读量很大的人来讲,有些新书都不算新书,因为书中要表达的思想,很有可能读者再其他类似的书籍中已经读过很多遍了。这个我信,连我自己一个没读过几本书的人都遇到了这种情况:《清醒思考的艺术》和《怪诞行为学》这两本书中就有一些在方法论或者思想上重复的地方,比如两本书都有阐述 “确认偏误” 这个概念。就说这本《万万没想到》,书中有很大篇幅讲 “刻意练习” 和 “深度学习” 的方法论。我想这两个概念你会经常在网上看到,并且有本畅销书,书名就叫《刻意练习》。
所以,如果一个大一新生已经是个读书老手,并且在大学 4 年期间不去网吧,不开房,倒是有希望完成 4 年 500 本书的读书计划。
中学时代的读书点滴
上边说了那么多,我是想表达,对于读书,我感觉自己在渐入佳境。当我静坐下来,回想自己读过的书,倒是有那么十多本书,让我还有记忆留存。
什么四大名著、《格林童话》、鲁迅先生和少年闰土这些就不说了,整个中学时代,印象最深的书,一本是《老人与海》,一本是《异能高手在校园》;当时考虑读《老人与海》也是出于服务高考,据说这本书能燃烧一个人的斗志,使人变得更加的 ‘2’,也是希望通过读此书,让自己更加没日没夜的学习…最终的疗效还不错。《异能高手在校园》大概类似于《坏蛋是怎样练成的》这类异能类小说,这类书在中学校园来说是“禁书”,不过它能满足一个生猛少年对异性同学的意淫心理。不知道为什么,那时候流行在蹲厕所的时候看这些 “禁书”,导致蹲到双腿麻木而不自知,每遇精彩,还要傻笑两声;不知道中国人的痔疮疾病率和这个坏毛病有没有关系。这类“禁书”我只读过《异能高手在校园》这一本,大概是因为我欣赏三国人物里的司马懿,司马懿是务实派,常言到:“智者务其实,愚者争其虚”。很快我发现,这类型书籍讲的都特么是假的,现实中不可能发生,还容易让人产生幻觉,实用性不强,顿时就觉得没劲了,就没再读了。
对了,还有一本是在初中时候被语文老师逼着读的,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炼钢技术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对这本的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那句鸡汤 “人最宝贵的是生命。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。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:当回忆往事的时候,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。”。讽刺的地方在于:当我回忆中学时代的往事,倒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,却应该因为在读书方面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。
慢慢开始喜欢上读书
我想没有人会质疑读书给人带来的益处和思维上的乐趣,王小波在《沉默的大多数》写到,“一个人倘若想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,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”,而学习和读书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;王小波的作品中总是不缺乏对性和生殖器官的描写,并且写的及其自然,丝毫不遮掩,初读时候,总会怀疑这是不是一本色情书籍,但当你了解了,他的书大都是以文革期间知情下乡的生活情节为背景时,也许也就理解了,那个年代人们能解决温饱都是问题,爱与性可能就更是一种奢侈了。下面是他在《黄金时代》中的一段内心描写:
天色微微向晚,天上飘着懒洋洋的云彩。下半截沉在黑暗里,上半截仍浮在阳光中。那一天我二十一岁,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。我有好多奢望。我想爱,想吃,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。后来我才知道,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,人一天天老下去,奢望也一天天消失,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。 –《黄金时代》
还有一个原因,是王小波大概把从读书和学习中中获取到的快乐,当做人最高层次的快乐,所以其他的就不那么重要了,这一点可以在《沉默的大多数》中看出来:
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,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,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,无懈可击,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。与此同时,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。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,虽然自己总被击败,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。在我的同学里,凡和我同等年龄、有同等经历的人,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。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,比如吃、排泄、性交,也能带来快感,但因为过于简单,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。
毫无疑问,他自己就是那个想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的人。
我读王小波,不是直接了当的读到的,要从大四快毕业的时候说起;虽然,在大学期间没能读几本书,但我总是想强迫自己多读一些书,这样的自我逼迫的结果就是,我喜欢上了买书,却买来不看,经常买了一堆书,崭新的放在角落里吃灰,纸质书和电子书都买。身边的人总说我装蒜,买了又不看,我不理他们,继续买买买…我知道我总会看的。
终于在大四毕业的时候,面临着择业问题,这里我要暴露一下自己的职业了,我选择了 iOS 开发方向,开发 iOS 需要 Mac 电脑的环境下进行,所以那天下午我一边上大号,一边用手机搜索着 Mac 电脑相关的书籍,最终在多看阅读上找到了一本 《Mactalk 人生元编程》,作者是迟建强,便开始津津有味的读起来。我一直认为那天下午,那个男厕所,是我个人读书的一个拐点,从这个点出发,扩散出来后来的好多书,我并不是说这本书写的有多么绝世无双,只是这本书打开了我读书乐趣之门;这是一本前半部分偏技术,后半部分偏人文的书,刚好我当时需要这样一本讲 Mac 的书籍来丰富我的技术知识。
读书就像树杈一样扩散开来
如果把我个人读过的书比作一颗大树,每本读过的书都是这颗树的一个树杈,那么《Mactalk 人生元编程》就是这颗树的树根;在《Mactalk 人生元编程》中提到了另一本名著《黑客与画家》,我便开始读《黑客与画家》;
《黑客与画家》的作者是 保罗·格雷厄姆,也就是说原著应该是英文版,而我读的是中文版,为了确定我读过的中文版的翻译质量,我开始了解译者阮一峰,了解了下,便开始读他的书《博客十年》以及他的个人博客。
从技术书籍转向王小波小说
《Mactalk 人生元编程》的作者也提到过王小波,于是我在读技术书籍之余,开始读王小波的书,都说他是个有趣的人,那么读他的书也定能从中获得不少乐趣,果不其然,读完一本《黄金时代》,我就迫不及待的去找他的其他书,找到了《青铜时代》和《沉默的大多数》,读完后发现原来 《黄金时代》和 《青铜时代》是《王小波经典小说四部曲:黄金时代+白银时代+青铜时代+黑铁时代》中的两部;王小波作品的乐趣不仅仅在于你通读全文,静坐思考后的感受或者收获,有时候仅仅是某一部分文字的描述就充满了乐趣和哲思:
当年我在老家插队时,共有两种选择:一种朴实的想法是在村里苦挨下去,将来成为一位可敬的父老乡亲;一种狡猾的想法就是从村里混出去,自己不当父老乡亲,反过来歌颂父老乡亲。–《沉默的大多数 –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》
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,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。很不幸的是,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,使它变得蛮有趣的;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,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。–《沉默的大多数 – 有关贫穷》
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“命运”,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,“限度”总是存在的。再聪明再强悍的人,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度的。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,然而,尽管他是最好的渔夫,也不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。他遇到他的限度了,就像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,最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。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,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。–《沉默的大多数 – 有关海明威和老人与海》
最后一段王小波对《老人与海》的解读,我想每个成长后的我们都深有同感,年少时的轻狂和无法理解别人的傲慢心里;再成长后都慢慢散去,倒不是因为我们变的大度了,而是在不段的遭遇生活的不幸或无奈后,逐渐的发现了“限度”的存在;然后开始思考周遭,开始明白了:人们确实无法理解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。基于此,我们慢慢懂得了谅解亲人、朋友、同事以及身边的人。
从王小波转向近代史
王小波的很多书,背景都是文革期间的的知青下乡,所以读了一段时间王小波,我开始对文革历史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生了兴趣。便读了《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》与《邓小平时代》两本书,后来想着,跟随历史再往向前读一读,找到了一本《重说中说近代史》,但是没读完,一个很大的原因是,我对这本书提不起多少的兴趣。于是我想反方向发展,开始读有关 1978 年后(改革开放 30 年相关的书),读到了吴晓波的《激荡三十年》和《企业家与中国社会》。
读投资理财与经济学
工作一段时间,自己有了点积蓄,我开始意识到应该读一读投资理财学的书,这期间我找到了一些不错的书,起点从《力哥说理财》开始,很多人会从书名去判断一本书的好坏,我想这大多数情况会误导你,因为不同的阶段就需要读不同的书,这本《力哥说理财》从名字看着并没有像《国富论》那样气势恢宏,我想内容应该也是如此。但问题在于如果你是投资理财入门型选手,那么《力哥说理财》绝对比《国富论》更适合读。
在读到《力哥说理财》这个阶段,我形成了一个读书习惯,每读一本书,我都会记录书中提到的其他书籍,然后整理,查阅,把这些书作为备读书籍。《力哥说理财》中提到或者推荐了下列这批书单:
《管道的力量》、《富爸爸与穷爸爸系列》、《选择做富人》、《就这样理财,就这样生活》、《经济学原理》、《国富论》、《黑天鹅》、《穷查理宝典》、《聪明的投资者》、《知乎·金钱有术》。
这其中不少都是经济学的经典著作,一些已经读完了,一些还在吃灰。这些书读起来,总会被作者一些立场鲜明而又非常规的思维惊艳到。
经济学包罗万象
读了一段时间经济学书籍,才发现经济学其实包罗万象,一个简单经济学现象的分析往往包含了:心理学、哲学、行为学、数学等等学科。于是我又读了《谁动了我的奶酪》、《怪诞行为学》、《清醒思考的艺术》一类的偏行为和心理分析的书籍。
纸质书与电子书
现在,我又开始读一些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书籍, 毕竟我是吃这碗饭的,并且我也喜欢计算机科学;同时也会读一些经济学,因为经济学总能带给我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。
大部分情况我都会选择读纸质书,尽管读纸质书的成本更高一些,但是纸质书能带给我更加沉浸的阅读体验,和更加深刻的读后印象,《万万没想到》一书中说,这可能是纸张相比于屏幕,能带给人类大脑更多的神经刺激。我想这也不无道理,毕竟,纸质书已经流传上千年了,人类的长期进化的结果就是完全适应了纸张阅读;
假设从现在起,人类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进化,那么千百年后,人类的大脑会更加适应电子屏幕阅读,那时候也许纸质书会消亡,但前提是电子屏幕显示技术能够存活的足够久。
读电子书,都是在一些读纸质书不方便的场合,比如拥挤的地铁上,读电子书会更加合适和舒服一些。
结语
以上就是我的读书历程,像一颗树一样四散开来,下一个树杈开在哪里,我也不知道,但很期待。
虽然读的不多,但终于我还是从只买书不看书中的尴尬境地中走了出来,渐渐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。文中列出来的书名,也是我希望能推荐给读者的书。关于读书的经历,欢迎留言分享和讨论。
(完)